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省级、地市级电视台频频关停频道,甚至传出部分电视台只发不到40%工资的消息。《2024年中国智能电视交互新趋势报告》指出,从2016年的70%到2022年的不到30%,中国人的电视开机率持续断崖式下跌。到2024年,这个数字或许更糟糕。
不止电视开机率大幅下降,传统电视台更是陷入了关停、裁员的风潮之中。深圳电视台在8月关停了公共和娱乐频道,而广电总局数据显示,近几年批准关停的频道已经多达上百个。这场传统媒体的“寒冬”,显然已经不可避免。
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,我国的电视台数量严重过剩。根据广电总局的数据,截止到2024年初,全国共有389家地级及以上广播电视台、2099家县级电视台和33家教育电视台。每个电视台平均开播的频道少则几家,多则十几甚至几十个。即便是规模最大的中央电视台,频道数也高达25个,地方台和县级台则更是层出不穷。
这种频道的高度分散使得电视观众的收视资源被稀释,几乎每个台的收视率都很低。广告收入作为电视台的重要收入来源,依赖收视率的高低来拉动。地方电视台如果没有足够的收视率,就只能依赖财政补贴,但这种模式并不长久。一旦资金链断裂,这些频道只能走向关停。
除了过多的电视频道,电视节目的内容也高度同质化。大多数电视台依然依赖传统的节目形式,缺乏创新。每天的节目安排从新闻到电视剧再到综艺,几乎所有频道都是相同的套路,导致观众几乎没有其他选择。
很多观众反馈,在晚上黄金时段,电视台播出的节目重复率极高,甚至不同频道播放相同的电视剧。这种单调、乏味的内容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。再加上地方台大量依赖直播带货、广告推销节目,进一步降低了观众的兴趣。老年观众本是电视台的忠实用户,但这种模式也让他们慢慢转向了短视频平台。
近年来,流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崛起,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观影习惯。十多年前,电视是绝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娱乐方式,观众只能坐在电视机前等待自己喜欢的节目。然而,现在年轻观众更喜欢流媒体,因为在这些平台上,他们可以随时选择想看的节目,甚至能通过快进、快退等方式快速浏览内容。
相比之下,电视台的直播模式显得太过被动,观众无法自主选择。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抛弃了电视,转而使用平板、手机观看内容。连曾经的老年观众,如今也喜欢上了刷短视频,成为短视频平台的重要用户。
有趣的是,虽然电视的开机率大幅下降,但广告市场并未缩水。事实上,过去几年,广告市场的规模扩大了三四倍。可问题是,这些广告收入流向了流媒体、短视频平台和自媒体,而不是传统的电视台。
广告主越来越倾向于将广告费用投放到更能触达年轻人的网络平台。这些平台不仅覆盖面广,而且通过大数据分析,能够更精准地定位目标观众。与此相比,传统电视台的广告模式显得过时,难以吸引广告主。
虽然电视台整体处于困境,但也有一些尝试转型的成功案例。部分电视台已经开始与流媒体合作,制作综艺节目或合拍电视剧,借此赚取流媒体的版权费。例如,湖南、浙江等卫视在流媒体平台上继续维持一定的知名度。这样,通过流媒体进行分发,电视台的节目也可以被更多人看到。
不过,对于许多规模较小的电视台而言,转型并不容易。一些地方电视台没有足够的资源进行内容创新,或者缺乏与流媒体合作的机会,最终只能依靠财政补贴维持生计。这种依赖补贴的模式显然不可持续,一旦补贴减少或取消,关停几乎是不可避免的。
传统电视台的未来,必然在于媒体融合。电视节目的观众群体已经从电视机逐渐转向了手机、平板等移动终端,而电视台的传播方式也必须从传统的有线或卫星传输,转向新媒体平台。虽然电视机本身的开机率下降了,但电视节目并不会消亡,只是传播介质和观看设备在发生变化。
在未来,电视台可能会逐渐淡化“电视”这一概念,而是更多地以内容提供者的身份,活跃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。无论是短视频平台还是流媒体,传统电视节目都能找到新的出口。关键在于电视台是否主动去适应和迎合时代的变化。
有些小规模的电视台如果不尽早开始自救,在主流网络平台上寻求新的盈利点,可能很快会被市场淘汰。而对于规模较大的电视台,虽然短期内收入有所减少,但只要找到合适的转型路径,仍有机会通过创新节目形式、提升用户体验,继续在新媒体时代占有一席之地。
中国电视台的未来十年,注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期。无论是技术的快速发展,还是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,都要求电视台作出相应的调整。传统电视节目制作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,如何快速转型、实现自救,将成为每一家电视台必须面对的难题。
尽管面临重重挑战,传统电视台依然有机会在新媒体时代找到新的生存空间。只要他们能够与时俱进,充分利用现代技术,顺应观众的需求变化,传统媒体的“寒冬”或许并不是一场不可逆的灾难,而是一次重生的契机。
认同的请点赞股指期货配资开户,欢迎转发,留言和分享。